据国内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随着垃圾分类的推广,在北京、浙江、广东、福建、内蒙古等地,部分小区内新摆设的垃圾投放设施配备上了人脸识别技术。
去年4月,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一号院上线了人脸识别垃圾桶。
预先完成注册的居民扔垃圾时,垃圾桶将用数秒的时间自动“刷脸”。在识别出居民身份后,垃圾桶盖打开,还能根据垃圾重量为居民返还一定积分。
除了“刷脸”,居民也可以使用按钮或刷卡打开垃圾桶盖。
然而,有不少居民选择使用按键打开垃圾桶,而非“刷脸”。
刷脸需要等一会儿,刷脸后过快投入垃圾难以获得积分,隐私顾虑……人脸识别垃圾桶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隐私顾虑成为民众关心的问题之一。
据工作人员称,居民需要上传居住地址信息和人脸照片到系统中,所以部分居民不太愿意注册。他们会向居民介绍后台系统的安全性,负责该系统的企业也有签署相关的保密协议。
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新锐认为,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垃圾分类场景上的必要性不足,并且过于草率。尽管这或许会为用户带来便利,但这与其中存在的风险是不对称的——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一旦泄露,对信息主体将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