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第一标段已经开标,意味着项目将正式动工建设。根据计划松山湖校区预计2023年完成教学区建设并投入使用。
建筑应用多项新兴技术
东莞站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正加快筹建大湾区大学,整体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格局定位、高水平建设的要求,大湾区大学按照“一校、两区”规划设立松山湖与滨海湾两个校区。
松山湖校区地处松山湖科学城环湖核心地带,总建设用地面积256亩、约17万平方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周边各类高等院校、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是产研融合、创新实践的优良沃土,校园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实施“学校+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的“科教产合作”育人机制。
为此,该校区以“山水相映生态共融,区位优越资源共享”为设计理念,别出心裁保留中部完整的自然山体及植被,形成校园“绿芯”。围绕景观内核自然形成“湾”这一标志性建筑,“湾”既象征着开放进取的校园精神,又彰显了广博包容的大学气质,寓意着创新源头、人才港湾。浪漫的三维曲线造型完美契合山体景观,和谐融入生态环境。
“一芯一湾”向西延展出“春华大道”教学生活轴,串接教学生活组团的教学实验、文体活动、学生宿舍功能板块;向东延展出“秋实大道”产研发展轴,串接产学科研组团的产研实验、学术交流、教师周转房功能板块。形成“一芯一湾、两区双轴”的校园格局,既尊重本土地域气候需求,也展现国际化的校园风貌。双轴进一步在城市格局上向外延展,教学生活轴向西导向大岭山镇,产研发展轴通向东侧TOD开发地块,将空间轴线导往松山湖水库,校园整体格局与外部城市发展和谐相融,有机共生。
校园功能组团分布合理,建筑造型既各具特色,中心对称彼此呼应,各组公共建筑巧妙提供不同空间体验的共享交互空间。因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多项低碳、智慧新兴技术也将应用于校园建筑系统之中。
自然与人文和谐互动
在校园设计上,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积极探索符合新型研究型大学定位需求的建筑形态。中部“湾”作为大湾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采用了环形结构,既象征了开放进取的校园精神,更有机联动了校园东西两区,助推教学与产研的高效互动,实现覆盖“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融通全链条创新体系。建筑内部设置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等功能,实现无边界的学术交流与思维碰撞。
教学行政楼舒展端庄,下部架空庭院适应岭南地方气候特征;实验楼以退台式形体策略与“湾”主题建筑和谐呼应,天际变化丰富并打造多维共享屋顶平台;宿舍楼结合地域气候及使用功能合理采用核心筒双侧外廊的平面模式,有效增大宿舍采光并解决通风需求,建筑楼层间设有交流共享空间,塑造开放友好的生活氛围。
产研实验楼朝向中部自然山体、景观水体和“湾”建筑逐级跌落,充分融入整体校园空间格局,产研楼更以超大尺度底层架空形成东区校园入口,形成大气恢弘的礼宾空间;学术交流中心作为校园东北角标志性建筑,造型优雅现代,功能配套齐全,为校内师生及周边园区提供学术会议、成果交流的共享之所。
大湾区大学
设松山湖和滨海湾两个校区
据了解,大湾区大学在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和滨海湾新区威远岛设置两个校区,其中松山湖校区主要建设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关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融合办学的学科领域,设立相关领域研究生院和研究院,开展部分领域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滨海湾校区约2100亩土地,主要开展主体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产教合作和国际高校合作、创新创业孵化以及行政办公等。两个校区总建设规模预计约1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0亿元。
大湾区大学定位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快速变化、支撑和引领大湾区科创发展的高端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服务于提升大湾区科创竞争力和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东莞将以大湾区大学为中心构建覆盖“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融通全链条创新体系,着力突破限制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根据此前公开的消息,大湾区大学开展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全日制学历教育,预计2023年正式招生办学,到2030年达到在校生10000人左右,本科生与研究生规模比例达到1:1左右。本科生计划实行灵活自主的招生模式,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招生,实施申请考核制。(记者马骏 李直建 通讯员松湖)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