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总会给人带来特别的期待。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面,山水相依的西湖区留下区块,新增一科创高地。
昨天,“环浙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下文简称集聚区)全面启动,智能制造、量子信息、工业设计三大主导产业规模更集中、特色更鲜明、联动更紧密。“依托辖区以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为主的1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我们将主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留下街道区域发展办负责人周忠铭说。
硬核创新项目不断
产学研链路成闭环
“不久前完成技术升级的‘轨交线路巡检机器人’已陆续在上海、天津、杭州等多地投入使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卢纯福告诉记者,该机器人搭载人工智能传感器和智能铁路行走系统,实现在轨交线路上全方位智能实时巡检。“我们希望用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在某些危险的作业环境中完成复杂的巡检任务。”
“用设计洞察需求,用科技转化价值,已成为工大设计人的共识。”卢纯福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防爆机器人等创新型项目,正在留下这片热土上迭代研发。
同属“集聚区”产学研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科技学院,同样传来好消息——以垃圾分类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校科研项目近期落地。“我们搭建了国内首个基于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的‘数字治理大脑’。”该项目主要负责老师介绍,“通过大量数据集成深度学习提供样本,能提高垃圾分拣准确率,有效提升后期清运物流中运收效率。”
集聚区还催生出更为成熟的共赢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打通从用户研究、产品定义、核心功能研发、产品形态设计、设计奖项申报等全链路流程。”卢纯福向记者介绍,高校团队主研发,企业则实现产品规模化投用,让产学研一体化形成闭环。
有意安家留下的杭州飞思十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和杭州微伽科技有限公司眼下已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前者在全省多地与浙工大有联合研发中心13家,自主研发产品超过100项,为上百家企业解决难题;后者则借力浙工大重力仪研发团队,专注于从事量子精密测量。
高校经济生态圈壮大
“西湖模式”渐成型
借力“集聚区”,留下街道将在“高校经济”上做好文章,全力助力人才引领、科技创新。“以浙工大屏峰校区为源点,整合辖区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高度融合的环工大高校经济圈。”留下街道主要负责人说。
得益于区域优势,以文一路科创大道和紫金港、之江、小和山三大片区为主阵地,西湖区不断深化区校战略合作,加快高校经济集聚区升级。眼下,“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基本成型,聚焦“智能机器人与未来科技”的蓝图跃然纸上;作为国家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试点园区之一的“浙大科技园”二十年间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1800多家,西湖区今年落地的14个高校经济类项目中,几乎都出自这里。
如今的西湖区,“技术领衔+市场驱动”“区校共建+产城共融”“多元服务+创新载体”的高校经济西湖模式已逐步形成,高校经济生态圈正在不断扩张。
截至目前,西湖区已与11家高校(及二级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高校院所整合盘活创新资源、利用存量楼宇拓展创新创业空间,拓展产业合作空间20万平方米。今年1-8月,西湖区累计引进高校经济项目224个,其中优质高校经济项目92个,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95个,促成技术交易额97.59亿元(该数据为1-7月)。(记者 项捷西湖微融圈 谢雯艳 吴珂 王连壁 陈曼姣)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