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赴张家口特派记者崔萌 记者 范凌志 刘欣】“运动员在参赛时被看见冷得颤抖,在比赛末尾几乎昏倒。”一些外媒近日关于北京冬奥的报道注重渲染赛场的“冷”,试图证明“赛事生活和训练环境的恶劣”,并表示“有越野滑雪队要求比赛改期”。然而《环球时报》记者现场亲身感受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国际滑雪联合会在回复记者问询时,也表示未收到任何比赛改期的要求。12日起至14日,北京将出现强降雪、强降温天气过程,了解冬奥组织工作的一名专家告诉记者,面对极端天气,北京冬奥已经从赛事组织、裁判、后勤保障、餐饮服务、气象预报等多角度做好了准备。
有越野滑雪队要求比赛改期?国际滑雪联合会:未收到任何类似要求
美国媒体“Insider”的7日报道以“奥运滑雪者抱怨北京寒冷的天气,零下的风寒将运动员推向崩溃的边缘”为题,称瑞典选手弗丽达·卡尔松5日在参加女子双追逐赛(7.5公里传统技术+7.5公里自由技术)时“被看见冷得颤抖,在比赛末尾几乎昏倒”。报道还称,根据国际滑雪联合会的规则,在气温下降至低于摄氏零下20度时,竞赛就不允许再进行,卡尔松在比赛时测得的气温是摄氏零下13度,但是瑞典领队安德斯·比斯特伦表示,将风的因素考虑在内的话,“气温更接近摄氏零下31度”。
“Insider”还称,据说瑞典越野滑雪队正在考虑要求国际滑雪联合会(FIS)更改比赛时间,以保护运动员免受冰冻温度的影响。
然而,11日,在回答《环球时报》记者询问时,国际滑雪联合会表示并未收到任何更改开始时间的请求,“如果有任何赛事需要更改原定时间,将由北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国际滑雪联合会和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共同开会,研究更改开始时间的可行性,并且此类更改通常仅在恶劣天气的情况下进行。”
国际滑雪联合会回应的言外之意不难理解,北京冬奥的赛场环境并未达到“恶劣”的程度。《环球时报》记者在张家口赛区感到,当地昼夜温差较大,晚上会比较冷,但白天气温并没有外媒描述的那么夸张。记者在现场碰到的外国运动员和他们的团队都显得非常开心,对于常年从事冰雪运动的运动员来所说,这种环境并不陌生。在不比赛的时候,运动员一般穿羽绒服防寒,而他们比赛装备的防寒科技更是“天花板级别”。
“竟然抱怨冬奥会太冷?这真正显示出这些报道多么的可悲。”在推特上,网友“Tom Fowdy”把一个名叫“William Yang”的德国记者转载这些抱怨“太冷”的报道挂出,嘲讽该记者“真的是不遗余力把每一篇能找到的负面故事都发出来。”另一名叫做“Kamatron”的网友则在推特上质问《卫报》记者:“这一天天的真的越来越离奇了。抱怨冬奥太冷和食物不够热?”“请告诉我你写的反话对不对?因为我真的对你的新闻操守表示担忧了。”
除了低温,风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也成了一些外媒炒作的话题。实际上,环境因素对比赛的干扰也确实是应该考虑的问题,毕竟大风会对运动员的空中技巧产生影响,强降雪会模糊视线,影响赛道。《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冬奥赛场看到,赛事组织部门对比赛环境的监测可谓细致入微,以跳台滑雪女子个人标准台比赛为例,运动员在出发点会看赛道下方的信号灯,红色不能跳,绿灯才能跳,如果红灯一直亮,运动员就要暂时撤出跳台;下边会有一个大屏幕显示赛道上每一个赛段的实时风向,风速。
为运动员暖心,北京冬奥都做了哪些贴心服务?
《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北京冬奥赛场设有气象专家组,竞赛组会根据具体的天气监测数据和情况上报国际奥委会,所有情况的应对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
一位了解北京冬奥组织工作的专家1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北京冬奥会在各个赛区都提供了即时的奥运气象信息,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可以及时查到当天的气温。如果气温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就可以进行比赛,如果遇到极寒或极热的天气,奥组委会按照相应程序调整比赛时间。实际上,赛事组委会一定会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比赛时间,比如越野滑雪比赛大部分都安排在每天气温最高的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之间,就是为了保证运动员能在更好的天气情况下创造更优异的成绩。
这位专家还表示,如果遇到比较寒冷的天气,但并未达到取消比赛的程度,赛场还会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让运动员尽可能减少在室外的时间。
“据我了解,很多参加冬奥会的国家都开发了抗寒的高科技材料运动装备,这些装备很先进,甚至能够抵抗零下30度的寒冷。”该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除了服装御寒,赛事组委会也会为运动员提供贴心的赛场组织服务和志愿者服务,每个赛场都会有防寒保障设施,比如在室内会有很暖和的热身区域,在室外也会有避风的固定热身区域,并提供丰富的热饮来帮助运动员抗寒。而在一些全封闭的场馆,比如国家雪橇雪车中心赛道上,运动员根本感觉不到寒冷,甚至一些运动员都穿半袖来进行准备活动,这是很多人亲眼所见。
追踪赛场每一分钟的气温变化!周末的降温,北京冬奥这样应对
天气预报信息显示,12日起至14日北京将出现强降雪、强降温天气过程,周日最高气温或跌至冰点以下。极寒天气对运动的影响不容忽视,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苟波1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极寒天气中,“失温”情况是户外运动首先要予以重视的,此外,天气不好导致的准备活动不充分,体液丢失快,体温保持难度增加,能量消耗增加等,都会导致运动损伤风险增加。
周末即将迎来的降温是否会对冬奥赛事带来明显的影响?10日,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在发布会上介绍,为应对未来几天北京和张家口可能出现的降温甚至小雪天气,北京冬奥组委将利用已建立的天气监测网络提供精确的气象预报,并把相关数据及时提交给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协调各方确定赛程是否变更、如何变更。场馆也做好了扫雪、除冰、防滑的物资准备以及人员、车辆防滑的预案,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周末的降温称为‘大降温’稍微有点儿夸张,降温的幅度在5度左右,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上述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冬奥会组委专门设立的气象信息通报服务可以细致到追踪每一分钟的气象变化,涵盖冬奥各个场馆,数据包括风速、气温、湿度等,让各队教练员、运动员能够最直接、最及时的了解比赛时的天气情况。
“实际上,即使因为天气情况更改赛程,从以往的冰雪运动赛事来看,也是司空见惯的。”这位专家表示,即使赛程进行了更改,也根本不该拿来当作抱怨的理由。公开资料显示,2017旌善残疾人高山滑雪世界杯决赛上,由于气温升高,3 月 12 日、14 日、15 日和 18 日的比赛日程提前了几个小时。而当年的FIS跳台滑雪世界杯2月16日的赛程推迟了10-15分钟。因天气原因造成赛事取消、改期等,在2017年韩国平昌冬奥会测试赛曾经出现过。
“总而言之,北京冬奥已经从赛事组织、裁判、后勤保障、餐饮服务、气象预报等多角度为降温做好了准备。”上述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其实选择北京作为冬奥会举办地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北京的平均气温不高,非常适合冬季运动开展,但也绝没有达到“冷的不能忍受”的地步,国外的很多冬奥举办城市的平均温度要比北京低很多,此外,寒冷本来也是冬季运动、冬奥会特点,“冬奥会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人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
关键词: 环球时报
推荐阅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