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30日文章,原题:“怕输”的家长对顶级名校有一种不健康的痴迷 2012年,新加坡时任教育部长王瑞杰提出“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口号,但批评人士称这与现实相去甚远,其他不少人也认为这只是陈词滥调。十多年过去,青睐“顶级名校”的心态在新加坡家长中变得更加根深蒂固。
我们对新加坡教育部2009年至2022年间所有小学一年级注册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入学竞争仍然很激烈,而且很集中。相当比例的学校收到的申请超额。在对所有还没有注册的适龄儿童开放的2C注册阶段,平均每两所学校中就有一所申请超额。虽然2B阶段(供学校义工、与学校相关的教会或会馆成员的子女,以及活跃的基层领袖的子女申请)的竞争不那么激烈,但自2016年以来,申请超额的学校比例也一直在增加。
我们还注意到,对顶级名校的需求日益集中。鉴于超额申请的增加以及对特定学校的申请趋同,许多家长明显并不认同每所学校都是平等的这一观念。哪类学校收到的申请最多?根据我们在2B阶段的发现,获得教育部嘉奖的学校、自治学校、特殊援助计划学校、政府资助学校或提供大量体育活动团体、制服团体活动的学校往往更受欢迎。
一所学校的受欢迎程度与其可观察到的品质密切相关,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家长认为某些学校更好。首先,虽然新加坡所有学校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并聘请了称职的教学和行政人员,但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个区别是学校获得资金的渠道。新加坡的小学可以分为“公立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这两类学校都有政府的充足资助,但它们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筹集私人资金的能力。政府资助学校在这方面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得到了校友网络的长期支持。获得额外的财政资源可以带来更丰富的教育经验,例如有能力建立最先进的科学实验室,资助海外沉浸式旅行,或提供带空调的教室。虽然新加坡的每所学校都有能力实现其教育目标,但有些学校的财政状况的确更好。
新加坡人认为小学存在三六九等的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和文化对名校的重视。在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否属于精英阶层——比如哈佛校友——而不是他在那所学校的表现有多好。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物质意义的文化产品,学校成为区分一个人在社会等级中地位的象征。许多家长都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竞争的本质,他们不仅利用成绩,还利用作为学校一员的文化力量来给孩子带来优势,帮助他们脱颖而出。
关键词:
Copyright (C) 1999-20120 关于我们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