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 记者 李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频率达20余次,成为备受关注的高频词之一。报告指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资料图】
如何把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的工作落实落细?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身份为大学校长的代表也在高度关注就业话题。
在长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发现,随着青年就业趋势多元化发展,“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选择“缓就业”的群体逐渐增多。
丁建宁认为,造成“慢就业”或“缓就业”的原因,一是就业岗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满足大学生期望值需求的市场化岗位不足;二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存压力相对小,未积极跳出学生时代的“舒适圈”;三是在就业观念层面,毕业生对体制内就业的需求不减,国企、公务员和事业编制考试竞争愈加激烈,体制内就业招考的“二战”“三战”群体屡见不鲜。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张晓宏介绍,苏州大学2023届毕业生人数增至近13000人,为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完美衔接,学校通过深化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长效机制,大力开拓就业岗位,并通过直播带岗等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同时,开展校企恳谈会,深度了解企业需求,精准加强供需匹配。
类似地,江南大学创新岗位推介形式,组建直播荐岗校园招聘大使志愿团,用学生喜爱的内容和话语方式推荐企业和岗位。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介绍,截至目前,学校已为2023届毕业生举办校园招聘会33场,名企宣讲会774场,提供岗位90454个。
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多位大学校长不仅关注到细处,也从大处着眼,希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毕业生能够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大局融入起来。
“在当前形势下,科技是主战场,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看来,科技战能不能打赢,最关键还要看人才质量。
约20年前,清华大学就将就业工作纳入学生教育培养体系中,鼓励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王希勤给出了几组数据:近三年,在制造业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长一倍以上,投身能源行业的毕业生增加了40%。此外,近两年,清华大学毕业生中前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人数增长6成以上,尤其是到基层乡村就业,发挥学生的综合优势。
从长远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靠国家助力、行业合力,也要靠毕业生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认为,一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二要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养,三要加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变化,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例如,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金融领域案件时,需要调动金融知识储备,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全媒体时代要调动数字能力。
“现实举措与长远的举措相互结合,绵绵用力,学校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林尚立说道。
关键词: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