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博物馆,欣赏着一件件或精美绝伦或意义非凡的文物时,是否想过,这些珍贵艺术品曾经残破不全,在它们“入住”博物馆展厅之前,需要进行一道至关重要的程序——文物修复。
刘剑辉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从2013年起,他开始从事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凭借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将“内伤”严重的珍贵古籍重新唤醒、恢复神采。
古籍修复需要坐得了冷板凳,但对刘剑辉而言,修复的过程并非枯坐。人们常说,修复文物就是在与古人对话。而他,更愿意做一个历史现场的旁观者和守护者。“借由修复技艺,我仿佛找到了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回到历史的现场,目睹正在发生的一切,并且小心维护,希望更多的后人能够亲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修复过程中,从来不缺困难和挑战。但越难的任务,刘剑辉越想挑战,修复完成后带来的成就感让刘剑辉很满足。
最令刘剑辉难忘的是他修复的第一本古籍。那是清代陈念祖的《金匮要略浅注》。它的病害很典型,如封面缺失、断线、虫蛀、书页残损等等,还被老鼠咬去了一角。
那时候文物医生的概念还不流行。但因为修复的是医书,刘剑辉自然而然地以“书医”的身份自视,并将修复的过程对应到“望、闻、问、切”四诊法中。“我发现,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理念,特别适用于包括古籍在内的文物修复工作。时下备受关注的预防性保护,也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相契合。”
文学和历史的学科背景,促使刘剑辉在修复的同时,不忘关注文本的内容,以及书刻、手迹的书法元素。修复之余,他还喜欢用毛笔在各色笺纸上记录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比如整理修复目录、撰写修复笔记、摘抄古籍文献中有趣的内容等等。
“笔墨拉近了我和古籍文献之间的距离。这些伴着修复而生的手迹,是我工作日常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刘剑辉说。
近年来,万能材料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仪等“黑科技”,在古籍修复和保护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一名文科生,刘剑辉也热情拥抱这些物理化学领域的科学仪器。
“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就是万能材料显微镜,通过放大几十倍几百倍,可以清晰地看到纸张纤维的各种特征,由此辨别纸张原料的本来身份,知道它是竹料,是楮皮、桑皮,还是青檀皮、结香皮……从而为补纸的选配提供了科学依据。”刘剑辉指着从电脑里调出的一张张照片说。
刘剑辉每天都与古籍打交道,自然而然地对“书香”比较敏感。不过,他告诉记者,古籍散发出来的并非都是好闻的香味,还会有陈味、酸味、樟脑味等等。
探明这些味道有何用途?刘剑辉带我们来到实验室,介绍起眼前的仪器。
“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利用接触固相微萃取方法,可以实现对古籍散发气体的无损取样。这台仪器检测出《通鉴纪事本末》的纸张降解产物和古籍存储历史中吸附的物质。经团队分析发现,其中多样的酸性成分,恰与本书的弱酸性相互印证。”
历史的脉络凝固在青铜器上,挥洒在书画里,但更直观地书写在古籍中。“古籍记录着前人的智慧,它的本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看到一本本古籍在自己手中重新焕发光彩,就像在对历史的触摸与守护中修复时光。”刘剑辉说。
关键词:
推荐阅读
Copyright (C) 1999-20120 关于我们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