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国际能源市场剧烈动荡
杨永明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资料图)
一、国际能源大事
1.乌克兰危机严重冲击全球能源市场
进入2022年,世界油气市场依旧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能源价格延续着此前的上涨趋势。年初以来不断升温的乌克兰局势导致原本就处在供需紧平衡中的能源市场供给再度趋紧。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主要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包括停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相关产品、禁止向俄罗斯出口能源开采设备与技术支持、撤出在俄罗斯能源行业的相关投资、中止已签署的相关协议,甚至禁止为运输俄罗斯石油的船只提供保险承保。俄罗斯随即采取反制,全球能源供应链进一步收紧,能源市场剧烈震荡。国际能源署近期发布2022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提出,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价格均在2022年创下了历史新高。天然气现货价格创下了历史新高,折合原油价格可达到250美元/桶;原油市场也波动不断,价格最高突破了100美元/桶;煤炭价格同样创下了历史新高。燃料价格的高企导致居民、工商业等能源消费方承担着越来越高的用能支出,尤其是天然气价格的激增,直接导致各国用能成本快速增加。
同时,能源转型所需的稀有材料、关键矿产也出现供不应求。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开启上涨通道,其中与电动汽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金属镍的价格波动。由冲突引发的断供担忧,再加上期货市场上出现的逼空行情,使得镍价已经突破了每吨10万美元的大关。镍价的暴涨,带动铝、铅、锌等金属价格集体拉升。在疫情冲击全球大宗商品的产能和供应链的大背景下,地缘冲突升级对供应链中断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更大不确定性,电动汽车、新能源等产业所需的多种材料价格出现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大宗商品的供应情况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球的通胀预期,特别是原油等能源大宗商品价格攀升不仅推高通胀预期,更加剧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
国际能源署指出,过去数十年里,全球经历了多轮能源供应中断导致的危机,2022年全球经历的能源危机更是规模空前,较往年影响范围更广,影响因素也更加复杂。此轮能源危机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超过7500万人用不起电,这也将是该机构有数据记录以来无电人口规模首次出现上涨的一年。面对高昂的用能成本和能源供应缺口,全球多国政府都已经出台了为居民提供用能补贴等各种应对政策。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各国政府承诺缓解用能压力提供的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元。目前,各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让能源系统进入了历史性的节点,乌克兰危机影响正在对能源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2.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博弈持续
美欧全面封锁俄罗斯石油。2022年3月,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相继宣布将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相应石油产品。5月30日,欧盟27个成员国达成共识,将从12月5日起全面禁止通过海运进口俄罗斯原油,通过管道进口的原油暂时被豁免,然而后者仅占欧盟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0%的份额。欧盟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和英国都希望大幅削减俄罗斯的石油收入,但由于担心全面禁令将导致全球油价飙升,于是,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9月提议对俄罗斯原油价格设定上限,希望借此减少俄罗斯石油出口的收入,同时避免在欧盟实施对俄罗斯石油的禁令之后出现全球油价飙升。12月2日,七国集团和澳大利亚宣布对俄海运出口原油设置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同一天,欧盟各成员国也达成协议,对俄海运出口原油设置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附带调节机制,使价格上限比市场价低5%。欧盟方面随后通过书面程序批准了该协议。这一限价措施将取代2022年5月欧盟达成的对俄出口原油禁运措施,并于12月5日正式生效。
“欧佩克+”原油供应整体偏紧。2022年10月初“欧佩克+”部长会议提出,自11月起,在2022年8月产油配额基础上将原油总产量下调200万桶/日。12月初,“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决定维持减产200万桶/日的政策不变,并将减产期限延续至2023年底。虽然会议没有加大减产力度,但目前确定的减产量,已相当于全球日均石油需求的2%。产油国中,沙特对油价诉求强烈,也将在该减产计划中承担绝大部分的实际减产任务。安哥拉、尼日利亚等中小产油国上游开发受限,原油产能不足,本身产量难以正常释放。其余国家中,利比亚国内局势不稳,受到罢工以及军事行动的影响,原油产量难以维持正常水平;委内瑞拉长期受到制裁,上游资本投资不足,增产空间同样有限;伊朗核谈判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原油供应回归市场也遥遥无期。沙特等国表示,“欧佩克+”需要时间衡量和判断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动向,如有需要随时可能调整减产力度。
俄罗斯原油出口整体下降。在欧盟对俄罗斯原油出口制裁期限来临前,立陶宛、波兰、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已经完全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外媒报道显示,俄罗斯已经失去了其在欧盟北部国家90%以上的石油市场份额。从2022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预计俄罗斯将继续加大向亚洲石油出口力度,但是并非所有待出口的俄罗斯石油都能找到新的买家,考虑到船运以及保险等因素,俄罗斯石油总出口量可能出现一定下降,但具体下降幅度仍待观察。国际能源署预计,因原油价格上限等制裁措施的实施,2023年一季度俄罗斯原油产量将减少200万桶/日。到2030年,欧洲客户的流失将导致俄罗斯的石油净出口量下降四分之一,到2050年下降40%。
多国大规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3月底,美国宣布,未来六个月将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中累计释放1.8亿桶石油,并称这是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石油储备释放。4月1日,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达成协议,向市场释放总量达到1.2亿桶的石油储备,这是国际能源署2022年第二次、历史上第五次对外释放油储。其中美国将释放6000万桶,作为其3月底宣布的1.8亿桶石油储备释放计划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此之后的约6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全球释放油储总量将达到2.4亿桶,为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10月,美国宣布将在12月从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中再释放1500万桶入市,以抑制能源价格上涨,并将此前的释储计划延长至2022年12月。
综合来看,“欧佩克+”减产立场坚定,且减产将贯穿2023年全年;西方对俄罗斯原油实行的价格上限等措施将对全球石油市场造成打击,导致石油市场的进一步失衡和分裂;俄罗斯方面积极调整出口方向,且不排除主动减产的可能性,美国等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可暂时缓解供应压力,但不能解决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全球原油供应较为脆弱,不确定因素众多,各方博弈将导致市场波动进一步加大。
3.全球天然气市场深度调整
欧盟力争摆脱俄罗斯天然气依赖。2022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方案》(REPowerEU),力求在2022年底前减少三分之二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在2030年前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依赖。此后,欧洲一直在为俄罗斯天然气的退出做准备,主要包括天然气进口多元化、加强天然气储备、减少天然气消费等。3月,欧盟与美国签署协议,根据协议美国2022年年底前将向欧盟追加供应150亿立方米LNG,到2030年将保证每年向欧洲供应500亿立方米LNG。5月,欧盟达成协议,决定各成员国天然气储备量到2022年11月1日前应不低于满额储气量的80%,到2023年11月1日前不低于满额储气量的90%。7月,欧盟约定,各成员国在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期间将天然气消费量减少15%。由于气温下降滞后、天然气储备充足和进口大量LNG资源,2022年四季度欧洲气价已大幅回落,因储存空间不足,甚至出现了负气价的现象。国际能源署分析指出,尽管欧盟在天然气问题上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2023年或仍将面临约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缺口。
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加快向亚洲地区倾斜。作为对西方制裁的回应,俄方推出相关反制措施,与“不友好”国家和地区进行天然气贸易以卢布进行结算,对于拖欠天然气款且拒绝以卢布结算的欧洲国家中断供气。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最大跨境管道“北溪1号”在上半年经历了数次降气和计划外检修,于9月无限期停运。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2月初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该公司2022年前11个月天然气产量为3769亿立方米,同比减少19.4%,即908亿立方米;对非独联体国家天然气出口量为952亿立方米,同比减少44.5%,即763亿立方米。2022年俄罗斯管道气出口量预估为1420亿立方米,而其2021年出口天然气2056亿立方米。根据俄罗斯制定的天然气出口削减计划,2023—2025年其每年的管道气出口量将下降近40%,至1252亿立方米。同时,俄罗斯加快将天然气出口重点转向亚洲。2022年初,中俄签订了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俄方将把每年输往中国的管道气增加100亿立方米,使对华供气总量达到每年480亿立方米。此外,中俄两国还在积极推动过境蒙古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
美国天然气多流向欧洲。在欧盟主动制裁和俄罗斯反制之下,欧盟接收到的俄罗斯天然气量已大幅缩减,美国则加大了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由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LNG出口国的货源主要以长协形式被亚洲买家提前锁定,可出口至欧洲的富余货源较为有限,因此,美国LNG成为乌克兰危机以来欧洲地区弥补供气缺口的主要现货来源。截至10月底,欧盟2022年以来自美国进口的LNG已达到约480亿立方米,比2021年全年自美国进口量增加260亿立方米,超过3月与美国商定的多进口150亿立方米的目标。欧盟计划2023年自美国进口量比2021年增加500亿立方米。
非洲、中东等地加大对欧洲天然气供应。非洲和中东是除美国以外可增加对欧洲LNG供应的主要地区。2022年以来,多个欧洲国家在非洲和中东等地寻求气源。如意大利第二大管道气供应国—阿尔及利亚已与意大利签订协议,每年增供90亿立方米天然气;欧盟与埃及、以色列签署天然气合作三方协议,以实现以色列通过埃及向欧盟供应天然气;卡塔尔将从2026年起向德国供应LNG,每年多达200万吨等。非洲天然气正逐渐成为天然气市场新的变量。考虑到欧非距离优势、以及从北非到欧洲的现有天然气管道设施和长期以来存在的天然气供应关系,未来非洲有望成为欧洲天然气供应替代有力竞争者。
4.全球可再生能源年度投资将首超油气
2022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REPowerEU计划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欧盟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目标提升至45%,相关资金将动用欧盟恢复基金和通过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来筹措,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除了欧盟层面,欧洲多国陆续调整能源政策、加大可再生能源部署、承诺更高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欧洲光伏、风电装机需求维持高景气度。
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该法案涉及总金额约7400亿美元,其中,政府计划拨款3690亿美元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项目,重点覆盖清洁能源制造业,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揽子“气候法案”。
10月,能源咨询机构雷斯塔能源发布研究报告称,虽然供应链问题推高了可再生能源项目成本,但随着各国竞相发展安全且负担得起的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加之欧洲地区的高电价大幅缩短了新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预计将有大量资金出于纯经济性考虑进入可再生能源行业,进一步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雷斯塔能源预计,2022年全球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会达到4940亿美元,超过4460亿美元的油气上游投资规模,为史上首次。
在气候目标的驱动下,尽管面临疫情反复、地缘局势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供应链紊乱等诸多挑战,全球可再生能源依旧蓬勃发展,势不可挡。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能源投资有望同比增长8%以上,达到2.4万亿美元,高于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投资水平。增长将主要来自于清洁能源领域,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可再生能源和电网,以及相关的能源效率技术。投资强劲增长的原因在于主要经济体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财政扶持力度。国际能源署表示,乌克兰危机升级引发的能源危机可能加速全球绿色能源转型进程。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除了向消费者提供应对能源价格上涨的短期保护措施外,还试图加快能源结构变革。如果这些变革措施得以实施,到2030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将增加50%,达每年2万亿美元以上。
5.全球氢能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2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REPowerEU计划提出,到2030年欧盟绿氢产量达到1000万吨,绿氢进口量达到1000万吨。欧盟计划在欧洲地平线项目资助框架下为可再生氢气项目提供价值2亿欧元的新融资,并在欧洲共同利益的重要项目框架下迅速批准项目。此后,欧盟委员会于7月批准了54亿欧元的“IPCEI Hy2Tech”项目,于9月批准了52亿欧元的“IPCEI Hy2Use”项目,以支持氢价值链的研究、创新、首次工业部署以及大型电解槽和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
4月,英国推出新版能源安全战略,计划在核能、海上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加大投资,力争到2030年使其国内95%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具体到氢能领域,到2030年低碳氢产能将翻一番,达到10吉瓦,其中至少一半来自于绿氢,由过剩的海上风电制取。英国政府还将为氢能运输和储存的基础设施设计新的商业模式,并设立氢能的认证机制等。
9月,美国能源部发布《国家清洁氢战略与路线图》。该路线图全面概述美国氢气生产、储运和应用的潜力,阐述清洁氢将如何助力美国脱碳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此外,美国正在积极开展清洁氢生产项目,截至2022年5月,全美共有超过620兆瓦在运或在建电解水制氢项目。美国能源部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清洁氢的产能增加到1000万公吨/年,到2040年增加到2000万公吨/年,到2050年增加到3000万公吨/年。
当今全球能源危机为氢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将化石能源制氢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并在终端用能中用氢取代化石燃料,可大幅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潜在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国际能源署在近日发布的《2022年全球氢能回顾》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氢可以帮助减少约140亿立方米/年的天然气使用量、2000万吨/年的煤炭使用量和36万吨/年的石油使用量。但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认为氢能行业的发展仍依赖于更多的政策支持。现今,各国政府正在不断提高氢能的战略地位,截至目前已有26个国家将其作为能源部门的支柱之一。
6.多国重新审视核电发展
在亚洲,2022年7月5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宣布,计划到2030年将核电在全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升至30%以上,2021年这一比重为27.4%。为此将恢复两座核反应堆建设,并延长现有核反应堆运行期限。7月14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除了目前在运行的5座核反应堆,当局准备重启其他4座,以便2022年冬季国内最多可有9座核反应堆处于运行状态。这是自2011年以来,日本当局重启核设施动作最大的一次。除了韩国、日本外,自5月底以来,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都相继表示希望拥有核电,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在欧洲,7月6日,欧洲议会投票表决,支持把满足特定条件的天然气和核能项目列入欧盟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分类条例所涵盖的可持续经济活动类别。法案生效后,将有助于引导更多私人投资进入天然气和核能领域。除了为核电发展贴上绿色标签外,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也都在积极调整核电政策,这些国家或延长现有核反应堆的使用时间,或更早地建设新反应堆,他们认为,发展核能应该成为确保能源安全、实现能源结构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欧洲最坚挺的弃核派德国也正式推迟核电退出计划。9月27日,德国政府表示,为了应对2022年冬季可能出现的能源短缺,正式推迟原定2022年底退出核电的计划。目前德国仅剩3座核电站仍在运营,原定年内关闭。
在全球能源供应短缺、化石燃料价格高企、对抗气候变化面临挑战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核电正在获得发展机会。连续数年的去核电之后,多个国家核电产业出现回暖迹象。国际能源署表示,核能是仅次于水电的第二大低排放电力来源,可以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和降低碳排放,帮助各国转型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要实现净零排放,未来近三十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需要翻一番。为进一步扩大核电装机,推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国际能源署建议核电行业进一步降本,在规定预算内完成核电项目。同时,各国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确保核电使用,加强能源安全。另外,应维持相应的投资力度,在持续运营现有核电设施的同时开发新的核电技术。
7.多国延长煤电服役年限
2022年4月12日,希腊政府表示,受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并网速度缓慢、碳价波动等因素影响,希腊不得不将淘汰煤电的时间推迟至2028年,并计划在目前基础上增加50%的褐煤产量。6月19日,德国政府发表声明称,由于供电压力,德国将会让封存的煤电产能重新入网。2021年12月,德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将之前计划的2038年弃煤提前至2030年,而今德国不得不继续沿用本应在弃煤进程中关闭的部分煤电设施。6月19日,奥地利政府称,将重启奥地利南部一座已经被关闭的燃煤发电厂。奥地利是欧洲第二个完全淘汰煤炭发电的欧洲国家,如今这一决定让奥地利重回煤炭时代。6月20日,荷兰政府表示,为应对天然气短缺风险,从即日起暂时取消燃煤发电厂的发电量上限。为限制碳排放,荷兰此前强制燃煤发电厂以最大发电量的35%运营,此次宣布取消燃煤发电上限后,燃煤发电厂可以满负荷运转到2024年,以节约大量天然气。与此同时,意大利的燃煤电厂在过去几个月一直在囤积煤炭,政府计划在必要时确保燃煤电厂满负荷运行,从而节约天然气使用量。英国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延长原定在2022年9月关停的一座燃煤电厂的服役年限。10月,丹麦政府决定,恢复沃旭能源(Orsted)公司旗下三座燃煤和燃油电厂的运营至2024年6月底,装机容量共990兆瓦。11月,法国宣布重启数月前停运的埃米尔·赫切特(Emile-Huchet)燃煤电厂,该电厂是法国仅存的两座煤电厂之一,发电装机约600兆瓦。
从能源安全与经济替代性角度来看,煤炭是解决当下能源供应危机的重要依靠与抓手。可以看到,一些国家已经宣布重启煤电,延长煤电服役年限,或者生产、进口更多煤炭,让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燃煤电厂重新满负荷运行。欧盟委员会在表示将加速能源转型的同时,也承认现有煤炭设施的使用时间可能要“比最初预期的更长”。国际能源署表示,尽管多国都做出了减煤或退煤的承诺,但煤炭的命运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各国履行相关承诺的速度和效率。
8.欧美油气巨头加速新能源布局
2022年以来,BP、道达尔、壳牌等石油巨头均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生物质能、氢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领域,加快转变依赖化石燃料的盈利结构。如壳牌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决方案业务的支出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3倍多。BP于7月决定收购位于澳大利亚的亚洲可再生能源中心40.5%的股权,该中心在澳大利亚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制造氢;于10月发布声明称,公司已经同意以3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可再生天然气生产商Archaea Energy,预计到2030年,BP公司的生物天然气日供应量有望达到7万桶油当量。雪佛龙于6月表示,公司将投资建立氢能业务板块,到2028年将在绿氢和蓝氢方面投资25亿美元。道达尔能源公司2月收购美国太阳动力公司的商用和工业用太阳能发电业务;4月宣布收购美国太阳能公司4吉瓦可再生能源资产;5月宣布将以16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第五大可再生能源公司克利尔韦能源集团50%的股权;此外还宣布收购印度阿达尼公司25%的股权,双方计划10年内在绿氢领域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在印度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绿氢生态系统,2030年实现年产100万吨绿氢。
受高企的国际油价推动,2022年国际石油巨头营收表现格外亮眼。不过,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这些公司并未同步大幅扩大投资,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伴随着能源供应短缺、欧洲地缘政治危机、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高通胀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油气巨头未来将面临严峻挑战。高额现金流有力支持了各大企业以多种方式拓展低碳新能源业务,增加光伏、氢能等领域投资支出,加速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
二、问题与展望
1.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恐加剧全球能源供应紧张
当前,全球经济活动持续放缓,许多国家通胀水平处于几十年来最高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再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期,有关2023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担忧日渐增多。在此背景下,乌克兰危机若久拖不决,其附带影响将持续冲击全球能源市场,围绕能源领域的博弈也将进一步加剧。这场能源危机将如何演变,化石燃料价格将在高位停留多久,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能源供应进一步中断和地缘政治风险依然较高。
原油方面,欧佩克减产及西方对俄罗斯原油实施的价格上限等措施恐将推高国际油价。目前俄方已就原油价格上限的反击措施达成一致,若俄罗斯停止向采取限价措施的国家出口石油,将导致国际石油供应能力明显不足,加之美国从2022年初开始连续释放战略石油储备,2023年将面临补充油储的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石油供应紧张态势。
天然气方面,2023年春季取暖季结束后,储气库将进入补库存阶段,届时欧盟将加大LNG采购力度,而国际LNG市场上前几年做出投资决策的项目尚未投运,天然气现货供应将依旧紧张。
煤炭方面,因SWIFT系统制裁及8月欧盟对俄煤炭禁运正式生效,欧盟不得不加大从澳大利亚、南非、哥伦比亚等其他国家采购煤炭,8月印尼政府强调本国煤企必须严格履行国内市场义务(DMO),澳大利亚、美国近期煤炭出口也出现大幅下降。若2023年欧洲天然气供应难以及时补足,煤炭作为替代燃料需求量可能会继续增加,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大概率将继续高位盘桓。
2.极端天气频发成能源电力安全运行的重大威胁
2022年以来,全球多国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甚至短缺的情况。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正在对各国能源电力安全运行造成潜在的威胁。
在亚洲,6月下旬,日本经济产业省接连发布节电警报,警告东京地区电力供需严峻。除日本外,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也有超过10亿人饱受不时停电的困扰。究其原因,北半球入夏后不断刷新纪录的高温天气,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美国,随着今夏遭遇创纪录的高温和干旱,用电需求激增,多个地区均出现了远高于往年的用电需求,甚至不得不轮流停电。5月,得州多家发电厂因故障停运,电力部门调配电力时出现输电阻塞,导致某些客户的实时电价一度飙升到每兆瓦时4000多美元。6月,美国中东部地区断电用户一度高达50万户。同月,美国总统拜登宣布美国进入能源紧急状态。
在欧洲,入夏以来罕见的高温和干旱天气使得欧洲能源危机雪上加霜。高温造成欧洲大陆河流、湖泊和水库蒸发量加大,极低的水位和蓄水量,不仅对水力发电有较大影响,核电厂冷却反应堆用水和燃煤发电厂的水路煤炭运输也受到波及。此外,高温天气也不利于太阳能发电,高温会导致光伏发电板功率折损、使用寿命缩短。数据显示,2022年前7个月欧洲水力发电量比2021年同期减少两成,核能发电量减少1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极端气候事件日益频发且更易相互叠加形成复合型极端气候事件,对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形成严峻挑战。在未来,考虑极端气候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应对极端气候的风险挑战,以提高系统的安全韧性,是各国能源电力系统未来发展规划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关阅读: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2)——能源篇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2)—— 电网篇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2)—— 煤电篇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2)——煤炭篇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2)——油气篇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2)—— 清洁能源篇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