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不少煤电大机组开始基建。据说陆续还有一些百万机组进入可研阶段,看来这波煤电基建潮没有任何衰减下来的迹象。
(来源:微信公众号“跟着风行走”)
(资料图)
这里不再讨论需不需要建设煤电。这个问题我已经写过很多次了,翻过来覆过去说同一个话题很没意思。再说人家都在建设了,再大谈这个也没意义。
它有资金基建,说明还能承担的起,日子还不错。凡事讲究自愿,承担起的事,有必要说它吗?
仔细观察了一下,这轮火电基建潮中很多电厂背后有煤矿集团的身影,或是独资、或是参股。想来也有道理,在目前高煤价以及煤电经营高度困难的形势下,如果没有煤炭集团做背书,除了个别地区,大部分电力企业基建欲望并不强。
曾经接触过煤炭集团的投资方,煤电是他们一个重要投资方向。对于煤炭集团来说,煤炭价格不可能一直高位经营,多种投资方向对冲经营风险很有必要。除了参股电厂、煤电联营,自建电厂也越来越吸引他们。
我在一次行业研讨中劝他们考虑一下,与其自建电厂,不如去买那些设备状况稳定、亏损较多的电厂。
我参加过很多次电厂基建项目,了解基建电厂的不易。
周期长:一般两台660MW机组基建周期24个月。投资大:目前两台百万机组的投资超过70亿元。需要协调无数设计方、施工单位、供货商、主机厂,催货、扯皮、安全风险、进度控制、财务管理……
高峰时期上万人的施工现场,建设这么大的工程通常考验很强的管理能力。
宵衣旰食、挑灯夜战,好不容易通过168也把基建人熬的灯枯油尽。况且还涉及到后续磨合和调试,新机组需要负重前行很久。
我曾经跟电厂的朋友开玩笑:人一辈子最多只能承受两次机组基建,超过两次身体就会撑不住。
购买现有成熟的机组则省略了上面的麻烦。现在煤电的形势是总体供大于求、局部不平衡,加上亏损的电厂很多,也给购买电厂创造了先要条件。
大唐去年一年就卖了五家电厂。包括大唐运城发电公司、大唐石门发电公司、大唐信阳发电公司、大唐信阳华豫发电公司、大唐略阳发电公司5家电厂的经营管理陆续由大唐集团移交至陕煤集团。
陕煤本来就是这些电厂的股东方,加上这些电厂的机组状况还不错,很快就顺利完成移交。这些电厂目前都已经开始扭转经营颓势,焕发了新机。
听说国家电投也开始转让电厂股份,比如姚孟电厂、大别山电厂,我觉得是并不意外。
其实在电厂日常经营中,燃料成本占比超过70%,煤的问题一旦解决,煤电的日子还不算难过。
上周我参加了几场“节能增效”的视频会,看到一些火电厂介绍自己的“节能”、“增效”经验觉得很有意思。
一方面电厂们穷尽技术手段去减少厂用电、经营供热衍生产品、参与深度调峰、利用“两个细则”进行现货交易去赚利润,另一方面也坦白很想稳定生产,更青睐价格合理且稳定供应的长协煤。
最近浙江电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1000MW超超临界湿冷煤电机组,负荷从40%深调降到20%时,供电煤耗上升约了46g/kW.h。
很多时候“节能”与“增效”互相矛盾,并不能共存。现在新上的大机组,设计煤耗屡屡创新低,我却不以为然。为了追求更高的供电煤耗过度投资,并不一定划算——以后煤电满负荷设计状态下运行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从技术、经营层面上挖掘潜力改善电厂经营压力看上去很有效,而且在有些电厂尤其是南方的一些电厂做的很成功,但是这些只能算是手段和办法,并不能作为推广和强制的政策。所谓政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很显然煤电行业目前的状态高度“内卷”,并没有什么万金良方适合所有电厂。
行业蛋糕就这么大,而且经济不景气用电需求低落,加上现在新能源正在如火如荼蚕食火电生存空间。
那些“节能增效”方法固然很好,却并不能全面复制成功。一厂一策,受制于多种因素,很多事情实施起来也并不现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味去生搬硬套只能东施效颦。
电价是计划电,煤是市场煤。这两年发电口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日子很艰难,只有切实降低电煤价格才是发电行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有位煤炭投资方向的领导在听到我的介绍之后,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我们也愿意去买电厂,问题是去哪里买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很高明,只不过很显然这超过了我能回答的范围。
关键词:
推荐阅读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