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2.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全国多地一季度用电量实现正增长。在供电端,“绿电”地位更加凸显,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740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3%,同比增长86.5%;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5947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28.7%,同比增长11.4%。
“双碳”目标背景下,电力行业如何实现保供降碳两手抓?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近日主办的“‘双碳’目标下电力低碳保供策略与政策研究系列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要持续推进能源产业融合发展,解决灵活性发电资源不足难题,确保电力行业保供降碳两不误。
(资料图)
■■产业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必须促进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这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表示,由于近几年及未来三五年都将持续存在缺电情况,加之新能源难以稳定调用,储能发展尚未完全与新能源很好融合,因此适当增加煤电核准量解决缺电是必须也是可行的。同时,也应进一步研究煤电核准的规模、时序及发电利用小时下降等问题,在思路和措施上避免单一化,采取增加煤电、加快发展储能及需求侧管理等综合措施来解决缺电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正获得政策进一步支持。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大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技术创新攻关力度。同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传统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相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缺电分为利用小时数很高情况下对应的缺电现象,即硬短缺,以及利用小时数低时的缺电现象,即软短缺。硬短缺情况下,可通过上马煤电解决,但目前实际的火电利用小时数还达不到要求。对于软短缺,如果用应对硬短缺的方式,将导致利用小时数更低,成本相应提高,效率降低。
如何解决软短缺?林伯强建议采取价格机制等更有效的方式。“保供一般指保障居民用电,目前我国居民生活用电占总电力消费的17%左右,工业用电占比接近70%,如果出现短暂缺口可通过降低一些工业用电,保证居民用电。”
■■挖掘更多灵活性资源
“从供给侧看,必须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也要采取多能互补、微电网调控、综合能源服务等措施。”黄少中认为,在促进新能源发展和消纳方面,要大力提升系统灵活性和调节能力。
在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胡兆光看来,由于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体,在发电侧可调节的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想办法让用户侧的用电“随风光起舞”,以此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安全保供的效率。“目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首要问题是灵活发电资源不足,我国气电比重较小的情况决定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难度,所以目前只能更多依靠煤电的灵活性改造。”
对于风光预测误差、调度、微电网调控和实时电力市场构建等问题,胡兆光强调,人工智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预测、调度、调控和市场运行机制将在人工智能帮助下逐渐完善,同时要坚持动态协调、量化执行,统筹推进保供与‘双碳’目标实现。”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涂建军表示,在建设新型能源系统过程中,欧洲提出的行业耦合、电力多元转换等理念,以及国内提到的多能互补概念,若能在国际合作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吸收,将有极大潜力进一步推动我国清洁能源转型进程。
■■煤电亟需中长期指导意见
随着全球气候不稳定性增加,电力保供将面临持续挑战。与会专家指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性思维考量与探索。
针对集中用电高峰时段的电力供求紧张,胡兆光提出,可通过需求侧管理、需求响应以及虚拟电厂、市场手段、全国联网等方法解决。“同时,尖峰负荷在什么情况下要保供,通过什么途径保供,都需要量化标准来为各地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当前,由于电力负荷更多由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驱动,负荷尖峰化、随机化愈发严重,负荷预测越来越难。”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指出,现在很多省份超超临界主力煤电机组甚至要日内启停,一台机组一年要启停100-200次,加速折旧、磨损,可靠性大大降低。“一方面,‘双碳’目标下,如果继续大规模新建煤电,到2025年煤电利用小时数可能跌到4000小时以下,煤电自身经济账和市场生存等问题会进一步恶化。但另一方面,煤电近中期发挥的基础保障和调节作用不容忽视。”
“在此情况下,煤电产业亟需一个中长期指导意见,明确近中期的合理规模、定位及市场机制,保障煤电正常生存。”袁家海表示。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进一步强调,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是一项极具创造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好清洁转型与电力供应、煤电与可再生能源等多种关系,从源网荷储各环节充分挖掘具备响应潜力的资源,特别是优先挖掘省间互济、储能、需求侧响应等非煤资源潜力。
关键词:
推荐阅读
Copyright (C) 1999-20120 关于我们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