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6月5日,上海市交通委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智慧公交顶层设计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方案》指出,面向公交行业,推进基础设施设备智能化建设,实现全要素数字化,推动形成面向乘客、企业、政府的三方服务平台。
深化场站智能化改造,扩大视频监控、智能充电设备布设。推动枢纽站、首末站、途径站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公交智慧屏和智能站杆布设。推进新型中运量公交规划建设,推广智能路侧设备布设。提升车载智能设备信息感知、采集、发布、提醒能力,打造智慧车辆。
结合场站综合开发,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着力推进场站集中调派、安全监控、应急处置等管理应用,做到车辆进出场有审核、停放有指引、补能有调控、维修有预测,试点驾驶员自助收票胆等应用,推进驾驶员从报到出车到进场收车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深入挖掘场站充电服务潜力,结合充电桩“群管群控”技术,强化车辆充电管理,提升充电效率。鼓励公交场站停车、充电等资源错峰共享。
原文如下:
关于印发《上海市智慧公交顶层设计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上海市智慧公交顶层设计方案》已经市交通委2023年第8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交通委 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2023年6月5日
上海市智慧公交顶层设计方案
为深入贯彻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和“双碳”发展战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实本市城市数字化转型、智能交通顶层设计等决策部署,加快前沿技术与地面公交(以下简称“公交”)行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水平,推进公交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公交行业人、车、线、场、站、路全要素,面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环节,以数字化、韧性化、一体化为牵引,促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交行业深度融合,完善智能基础设施、强化数据集聚使能,打造具有“设施装备先进、要素数字感知”特征的智慧公交基础底座,重点优化老龄、幼龄、残障人士出行体验,持续提升公交从业人员安全保障,大力推广智能公交示范运营,不断深化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融合发展,提高公交安全性、预见性、能动性、协同性和主动性,打造具有“时间可控、便捷可及、幸福可感”特征的智慧公交应用体系,进一步提升地面公交吸引力,助力“双智”城市创建、“双碳”战略见效。
(二)阶段目标
1.第一阶段(2023-2025年)
聚焦“设施智能、服务数字、运营准点”,重点加强外围各区公交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改造,建立健全行业数据汇聚标准及反哺机制,研究建立行业通用模型算法,深化公交数据应用。
到2025年,全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及建设基本完成,智慧公交建设取得系统性成果。行业全要素数字化采集,数据汇聚标准及反哺机制愈发完善,线网优化等模型逐步成熟,公交高峰运行车速不低于15公里/时。主城区公交运营管理实现从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公交到站预报准确率95%以上。五个新城公交电子站牌基本实现全覆盖,公交到站预报准确率90%以上,智能公交运营取得新突破。
2.第二阶段(2026-2030年)
聚焦“设备融合、出行一体、数据使能”,重点加强车载设备及线路的集计总成,深化模型算法对管理决策的支撑作用,促进公交与轨交的运营融合,不断丰富智能公交的应用场景。
到2030年,行业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新型高品质智慧公交系统初步建成。车载智能设备高度集计、布线总成,公交与轨交信息全面融合、运营协同联动,公交无人场站试点运营,车路协同技术路线发展成熟。外围各区形成公交智慧化管理体系,市区两级差异进一步缩小,管理决策全面数字化转型。
3.第三阶段(2031-2035年)
聚焦“绿色智慧、韧性多能、畅行享行”,以智慧化手段提升地面公交吸引力,引导绿色出行,降低碳排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快速恢复能力,提升智能公交应用覆盖面。
到2035年,新型高品质智慧公交系统全面建成。全市公交智慧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主城区地面公交服务和管理能级比肩全球顶级城市,外围各区地面公交特色化应用场景引领全国一线城市,实现“人享其行”。
二、发展策略
以智能化促安全。大力推进前沿科技技术与公交行业深度融合,以科技手段提升安全生产和监管能力,强化全链条的安全检查、全要素的安全预警、多维度的风险监测,实现从人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
以数字化升效率。以数据采集为基础,推动业务流程变革重塑,加快实现全要素、全环节数字化。以数据融合为核心,促进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以数据应用为目的,提升出行服务、企业运营和行业管理水平。
以一体化提品质。深化公交与其他公共出行方式的融合,强化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和运营服务,提升公交运营服务可靠性、信息服务触达性、支付服务便捷性、个性服务多元性,将未来公交打造成智慧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三、发展思路
打造“四全+一新”的新型智慧公交系统,“四全”即全量全息的数字基座、全龄友好的服务体系、全链协同的运营体系和全维高效的治理体系,“一新”即智能公交新模式。
(一)构筑全量全息的数字基座
面向公交行业,推进基础设施设备智能化建设,实现全要素数字化,推动形成面向乘客、企业、政府的三方服务平台。
1.基础设施智能化
深化场站智能化改造,扩大视频监控、智能充电设备布设。推动枢纽站、首末站、途径站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公交智慧屏和智能站杆布设。推进新型中运量公交规划建设,推广智能路侧设备布设。提升车载智能设备信息感知、采集、发布、提醒能力,打造智慧车辆。
2.行业要素数字化
推进电子从业资格证、员工卡、线路卡等“多卡合一”,实现从业人员数字化管理。统一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调用等管理规范与标准,汇聚人员证件、车辆CAN总线、车载智能设备、场站智能设备等数据,推进人、车、线、场、站、路全要素全方位数字化。逐步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探索打造数据产品。
3.数据资源共享化
建立健全数据共享交互机制,打通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数据壁垒,促进交通行业全要素连接和资源配置升级。推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信息交互,强化公交与轨交、出租、轮渡、共享单车、停车等出行方式的信息衔接。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有序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公交行业数据共享,深化交通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深化上海与周边城市的数据共享。
4.管理服务平台化
以行业管理、企业运营、公众出行需求为导向,分别构建服务平台。依托一站式出行服务系统,面向一体化服务,搭建公众出行平台。推进大数据思维、智能化手段与企业运营深度融合,搭建企业运营平台。结合市交通委指挥中心城运系统,面向全流程管理,搭建行业管理平台。
(二)塑造全龄友好的服务体系
聚焦全龄需求,着力解决信息化服务“数字鸿沟”,畅通无障碍出行,塑造准点、舒适、安全的全过程智慧出行服务体系,为公交出行提质加码,实现从运输人员向服务人员转变。
5.行前规划综合化
依托一站式出行服务系统,融合公交、轨交、出租、轮渡、共享单车、停车等多种出行方式,运用智慧化手段,强化信息服务技术支撑,优化行前路线综合规划,引导绿色集约出行。结合车辆实时到站信息,实现行程时间可预测,辅助乘客合理安排行程。推送线路调整信息,提醒线路常乘客及时调整出行路线选择。推进无障碍信息通用产品、技术研发,推动手机移动端相关服务适应性改造。
6.站点服务贴心化
加速推进外围各区车辆到站信息预报全覆盖,提高公交到站信息预报准确率,丰富信息发布内容。试点建设公交智慧化站点,推进站点无障碍语音播报、“一键叫车”、周边热点查询等服务。依托站点和车载智能终端,建立站点与公交车辆间的联系,辅助站点提前获取来车信息,辅助车辆驾驶员提前获取站点乘客无障碍等出行需求,形成“站车联动”。强化两网信息融合,推进轨交站厅及出入口发布公交引导信息、公交站牌标明距离350米范围内轨交线路名称。推进枢纽智能化改造,增设出行信息自助查询服务设备,推进民航、铁路、道路客运等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换乘信息互联互通。
7.在途服务舒适化
投运智能化车辆,利用车载导乘屏,发布实时路况、预测到站时间、介绍沿线景点,提供在途伴随式信息服务。依托手机移动端服务,实现行程剩余时间预测和车辆到站提醒,根据实时路况,即时调整行程规划、推荐后续出行方式,实现在途个性化信息推送。持续推广无障碍公交车辆,深化盲人乘车电子证应用。
8.出行支付便捷化
研发与车辆设计一体化的智能投币机,支持纸币硬币、实体虚拟公交卡、二维码等多元支付方式,研究多级票价无人收费新模式,探索无感支付、数字人民币支付等新形式。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依托交通卡实名登记,打通个人健康数据,推进支付码、随申码等“多码融合”,实现支付验码一体化。试点多种出行方式联票预付、先乘后付等服务。推进跨区域一体化支付服务,实现公交出行一码通、一票通。
(三)建设全链协同的运营体系
通过业务和技术双轮驱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数据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打造覆盖全面、资源匹配、安全高效的运营体系,实现从人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
9.综合管理全面化
优化调整企业信息化系统整体架构,打造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促进各系统间数据共享交互,推动监控、调度、监管、预警、决策、规划、评估、推演、业财等一体化管理。推进全过程、闭环式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图像识别、行为监测等技术应用,不断拓展监测范围、提高检测效率,促进潜在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实现安全管理从事后向事中事前转变。
10.营运管理精准化
不断升级集群调度系统,强化系统应用,探索传统公交与智能公交统一调度。持续深化大数据挖掘及应用,面向不同出行群体、特征和需求,推动公交客流分析、电子排班表、动态调度、个性化时刻表等技术攻关,推进与出行需求相适配的车型应用,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公交运营效率和供应精准化水平。探索“公交+”发展思路,加强公交与文旅、休闲、商业等领域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特色线路;创新公交出行服务模式,探索需求响应型、出行预约制等服务。加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调度信息、运营计划的互联互通,实现动态运营协同。
11.机务管理精细化
利用新型信息化技术重塑机务管理体系,推进车辆“管、用、养、修、供”全过程、全天候智能闭环管理,提升车辆性能感知、故障预警、维修养护、应急抢修、运行评估能力。深化车载数据挖掘应用能级,建立车辆零部件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实施一车一方案、一件一计划,提升车辆零部件监测及维保精准化水平。打造“透明车间”,强化对车辆维修作业过程的智能监管。
12.场站管理一体化
结合场站综合开发,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着力推进场站集中调派、安全监控、应急处置等管理应用,做到车辆进出场有审核、停放有指引、补能有调控、维修有预测,试点驾驶员自助收票胆等应用,推进驾驶员从报到出车到进场收车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深入挖掘场站充电服务潜力,结合充电桩“群管群控”技术,强化车辆充电管理,提升充电效率。鼓励公交场站停车、充电等资源错峰共享。
(四)构建全维高效的治理体系
实施集“监测分析-评估决策-应急指挥”于一体的行业监管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实现从人工经验向数据支撑转变。
13.监测分析实时化
推进全市公交线路空间位置数据矢量化,实现公交静态基础设施和动态运行情况的数字映射。依托车载智能终端、场站视频监控等设备,实时监测企业、车辆、人员的资质和运行状态,规范行业运营。构建分场景指标体系,结合GIS地图,形成面向不同用户的数据看板。
14.评估决策科学化
融合车辆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电子路单等数据,健全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动态评估车辆技术性能、车辆运行状态、线路服务质量等,支撑企业成本规制、服务质量考核、燃油补贴等相关指标量化输出。建立决策分析模型,识别潜在客流需求,支撑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公交专用道/合乘车道布设和优化、公交信号优先、公交票价定价调价等决策部署。
15.应急指挥高效化
动态监测车厢状态、站台客流、道路运行等,自动识别并预警车内乘客摔倒、站台人员集聚、道路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构建公交应急保障体系,动态管理应急预案,推进突发事件下应急保障计划的自动生成、自动下发、自动确认,支撑资源科学调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推进“一网统管”应用,强化与轨交、出租等方式的协同,深化与公安、应急等部门的联动。
(五)形成上海特色的智能公交新模式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交行业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公交车辆研发,推广智能公交应用,打造智慧公交出行生态圈,实现从社会公益向低碳智慧转变。
16.传统车辆先进化
加速推进公交车辆智能化升级。整合车内设备和线路,推动集计复用,减少硬件冗余。进一步优化公交车辆技术标准制定,规范数据传输通道,推进终端一体化,提升车辆整体性能。加强客流采集技术攻关,强化车端数据采集能力。推广智能座舱,优化驾驶员驾驶环境。推进空气悬架系统(ECAS)、全低地板、轮椅区等人性化配置,提升老龄化、残障人士服务水平。推进多媒体终端功能升级,丰富信息发布内容,试点动态交互,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17.新型车辆智能化
推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360度全景环视系统、盲区监测、驾驶员状态监测(DSM)、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电子后视镜、电池智能温控等应用,提升行车安全能级。打造一体化网联终端,推进车路云互联互通,推广车辆远程接管、公交信号优先、路口红绿灯透传、车速诱导、道路交通事故信息推送、事故电子存证等网联化应用,构建安全高效的公交运行环境,推动公交车辆自动驾驶水平跨越式升级。
18.应用场景多元化
结合自动驾驶公交车辆,打造集智能调度、自动进场、自主泊车、自动充电、一键发车等功能于一体的无人场站。以公交专用道为重点,推进智慧道路建设,强化路侧感知设备、监控设备、网联通信单元、边缘计算单元等设备布设,深化车路协同技术应用。探索在特定线路、特定区域试点更高水平的智能公交,依托智能公交示范运营场景,总结智能公交发展经验,规范智能公交车辆营运、车辆调度、车辆维保等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市交通委牵头,市区两级行业主管部门联动,切实加强智慧公交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加强对行业重大方向、重大事项推进的决策统筹和组织协调。加强规划对实施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项目推进考核评估机制,推进智慧公交系统建设工作闭环管理。
(二)深化多方协同推进
探索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的良性合作体系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良好氛围。紧密联合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公安局等部门,协同推进材料、零部件、装备、技术等的研发、示范及成果转化,推进公交信号优先、智能公交等场景落地。
(三)完善政策法规保障
依托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结合智能公交、需求响应式公交、车辆跨线调度等新业态、新模式落地需要,探索相关政策法规突破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结合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发挥标准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四)优化考核补贴机制
优化企业服务质量考核与经营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加大信息服务考核比重,并将考核结果与补贴、专项资金申请等挂钩。强化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资金渠道,带动企业、社会资本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研发、应用等方面投入,探索公交设施综合开发及反哺机制。
关键词:
Copyright (C) 1999-20120 关于我们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