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国庆节前夕,张富清等278名个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这些受表彰的“最美奋斗者”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赢得了广泛赞誉,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
今天的“最美奋斗者”,介绍的是“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是指在上世纪5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到自主研制“两弹一星”事业,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其中的23位科技专家是这个先进群体的杰出代表,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中的许多人,当年在国外已经是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地回了国。他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钱学森:虚怀若谷的人民科学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他经常鼓励同事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曾经有人写信称他是中国的“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钱学森立即回信说,这么称呼他是不对的,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不是一两个人能搞成功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
任新民:开创我国的液体导弹事业
1958年,已经回国工作近十年的任新民,开始参与我国第一枚液体火箭的研制。由于条件艰苦又缺乏经验,中国人液体火箭只能从仿制苏联现成的型号开始。当时曾和任新民一起工作的王桁说,苏联专家给的资料很齐全,大家本觉得工作可以很顺利地开展下去,但任新民一下子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火箭发动机专家 王桁
:我们的发动机出来了以后要做试验,去试车,苏联恰恰没有给我们试车台的这些资料,他(任新民)一看这个他很着急,就问苏联专家,苏联专家说,这没关系,你们可以到我那去试啊。任老总说这不行,那就是我永远就受你管了。
在苏联专家眼中有点执拗的任新民,铁了心要造中国人自己的发动机试车台,但国内却是一没技术二没经验。任新民想了很多办法,甚至去找来做过飞机发动机试车台的技术人员参加攻关。最终,这条路,走成了。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火箭发动机专家 王桁
:最后我们这个试车台,按时设计完成,按时建设完成,他用这个已经有的发动机做了检验,全部完成。这件事情应该说是咱们中国人自力更生的一个体现吧。
这座标志着中国火箭事业开端的试车台,如今依旧屹立在北京郊区的试验场里,包括我国第一枚远程战略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的发动机,都是在这里经历测试走向发射场。在这里,任新民和那一代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仿制液体火箭开始,中国人开始了迈向太空的征程。
孙家栋:几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无数人通过无线电波听到从太空中传回的《东方红》乐曲。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新中国“两弹一星”的计划里,研制人造卫星是最后一个确定下来的。在物质特别贫乏的年代,新中国最早的航天人,开始投身到这个完全没有基础的高科技领域。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
:那时候是相当相当困难,在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亲自直接管理下,推动了这个事情,动员了全国各个方面力量。
从1958年开始,历经十几年的努力和反复验证,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惊天出世。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
:那么证明我们能够把卫星送上去,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
而以此为基础,孙家栋带领的中国航天人凭着自力更生,甘于奉献的精神。向着一个个更高的目标迈进。精益求精,带来了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今天,我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
:爱国,对我们航天人就表现在爱航天,爱航天就要把航天的事业办成,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为国家增添力量,为国家作出贡献。
Copyright (C) 1999-2017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