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因公司风波而形成的舆论旋涡中,破冰文化,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
“破冰文化”本是某种企业对于新晋员工的“非正式培训手段”,初衷本是加速团队内部成员的融合速度,对于专门业务岗位人员,也有促使其降低与组织外部、客户的社交障碍、羞愧心等用意。但是,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快速扩大,“破冰文化”开始显现出以“黄腔”主导,越过个人隐私边界等趋势,底线越来越低,甚至逐渐超出业务和组织管理的需要,成为了某些个人寻求自身欲望释放的工具和窗口,进而在企业内部引发争议。
多位互联网大厂的现职、前职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销售和BD(商务开发)业务线,是“破冰文化”较为集中的领域,这两个领域需要对外对接客户和合作方,需要较强的公关能力,且客户和合作方的行事作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同时,这两个领域工作团队的风格传统,也通常较为“江湖”和“彪悍”。
一位前互联网大厂管理层告诉记者,破冰文化滑向何处,尺度如何,往往与团队带头人的个人风格密切相关。
“这次价值观危机,也会推动整个互联网反思,有利于互联网企业重新回归到价值观去思考持续成长的问题,继而做一些内部的变革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彭剑锋告诉记者。
变多的黄腔
记者所采访的多位现职、前职互联网大厂人士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现在的“破冰文化”,“黄腔”越来越多。
据多位爆料者称,应届毕业的女生进入大厂后,会进行一系列团建活动,其中一个就是入职破冰问题,会涉及比较隐晦的私人问题。
“‘破冰文化’的确存在,三初三度是基本问题,”一位互联网大厂的前员工称。
记者就此询问多位曾在互联网大厂工作过的人士,“仅限于某些部门,主要是BD、销售。”另一位前互联网大厂员工也称:“不同部门不一样,早些年销售部门比较严重,近些年收敛了很多,但是开黄腔比较普遍。”
“他会问关于第一次的3个W,1个H,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 (谁),How(跟谁)。”一位曾在某互联网大厂HR条线工作的黄文秋告诉记者,自己曾参与过的破冰仪式,肢体接触的互动环节较少。“2016年以后这种破冰文化比较少了,听同事说以前比较多。”
一名外卖互联网平台的前员工美佳告诉记者,2019年5月入职销售部门后,该部门每月会组织团建。她告诉记者,“破冰环节”的提问,往往会要求宣誓“以下内容真实有效”,而且,以个人身体状态因素作为宣誓的附加条件。“其实对我来说,就已经开始面红耳赤了,并不想继续下去。”
由于有同事呈现出不适应的状态,美佳听到领导说:没事,谁都这样开始的。咱们销售嘛,都得厚脸皮,这些说出来了,以后也就不怕啥了。
“然后一人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蜻蜓点水,问一个大家觉得不过瘾的问题,就不行,必须让大家觉得有意思、有内容。”美佳告诉记者。
美佳经历的破冰仪式上,有男有女,但现场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表示反对意见。“他们的想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想要留下来工作,我是来求工作的,如果拒绝领导,我就完了。”
另一家外卖平台的一位女员工称自己有过同样的遭遇。“做销售,要把个人的面子都打掉,破冰仪式可能是打掉面子的一种方式。”但他个人也对这种以隐私暴露为方式“打掉面子”的方法难以认同。
“职场中,拿对方性生活方面的隐私说问题,这就是职场性骚扰。只不过‘性骚扰’在我国可供研究的法条及参考案例并不多,所以它的边界相对比较模糊。而且是否能取得受害者对于性骚扰的认定,也是模糊的。”广东德纳(武汉)律师事务所律师尚满庆认为,破冰仪式上因为劳动关系,员工被迫提及隐私,属于以形式上的公平来认定意识自由。“我认为这个显然是不可以,这应当属于被强制禁止的行为。”
尚满庆告诉记者,关于妇女保护方面的法律,实际上比较零散,没有集中在哪一部法律中。“除民法外,还有反家暴法,只是说这个限定的对象特指配偶,但从《反家暴法》的精神中,可以推论出立法者确实有扩大对妇女保护的立法倾向,所以我们觉得这只是一个立法的进程问题。”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前充分预防。尚满庆称,制定职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前提是企业能否承担其成本,而作为具备更多金钱资源的大企业,不论是社会影响、品牌溢价,还是它的经济实力和人员配置,都获得了社会认可。这样的大厂显然有能力制定维护员工权益的相关制度,应当起到一个对职场的向导性作用。
企业价值观需补课
“破冰环节作为一种方法论,并没有错,本质上是没有用对的价值观做支撑。”彭剑锋告诉记者,“如果破冰是建立在对价值观的认同上,没有坏处。但破冰时,让员工不要面子地去做一些坏事,且不会自责,那这种破冰就没有意义,这跟价值观相违背的。”
“每家公司的破冰仪式具体方法不太一样,但它是有红线的,这是肯定的。”曾在谷歌、惠普供职过的资深企业人士王平告诉记者,一家公司有很多方法来做破冰,破冰环节也并不难,做到大家互相认识、加深了解即可,企业也可以在接触员工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沟通。“但要通过讲性方面的隐私的途径去破冰,就是不尊重员工。”
王平结合自己的经验向记者分析,破冰可以呈现出一家企业的内部文化,包括企业想给新员工什么样的文化体验。
“从你招聘员工的简介设计、到求职者看到你的广告、初次来到公司面试、最后加入公司的破冰等一系列流程,都是员工在衡量是否要长期留下去的因素。同时,这一系列的活动,也是企业在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即所谓的组织的人设。”王平又强调:“这个很重要,不能随便乱来。”
在王平看来,低俗的破冰文化,不只是在互联网行业才有。而一些跨国公司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也提供了参照。“我在惠普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事可以谈,可以批评,但不可以侮辱别人,有些问题不该问,我就不问,这方面有一个很清楚的界定。”王平告诉记者,企业内部公认的一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还要跟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相结合。
王平认为,纠正走偏的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不是建立相关制度,而是创始人的价值观。“尊重一个人说起来很简单,但要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就取决于这个企业内部的文化,进一步说,完全取决于这个企业的创始人及其团队,想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进而来决定企业文化。”
彭剑锋认为,“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应该跟机制、制度和流程要结合在一起,至少保证三条线:一条线落在制度流程上,第二条线落实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上,第三条线落实到领导者和干部队伍建设上。”
彭剑锋告诉记者,这不仅是企业的价值观和管理问题,而是很多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价值观是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根基,但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普遍缺乏价值观的根基。“它们本身就不是基于价值观驱动的企业,而是资本利益驱动的企业,所以价值观的基础不牢固,最终还是要补价值观的课,去夯实企业持续成长的价值观根基。”
而王平认为,“员工从各个地方聚过来,怎么能在这个庞大的组织里,把他原有的价值观贯彻下去,是不太容易的,会出问题。”王平又补充:“出问题并不可怕,每个企业都会出问题,但是出问题之后,有没有机制来改正它?这是最重要的。”
“价值观是需要长期成型的,整个互联网企业发展得太快了,几乎可以说走到今天是野蛮式生长,从野蛮生长到文明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彭剑锋说道,经历了这次价值观危机,也会推动整个互联网反思,有利于互联网企业重新回归到价值观去思考持续成长的问题,继而做一些内部的变革与创新。
(注:文中黄文秋、美佳、王平为化名)
(本报记者 郑丹 北京报道)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