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情》《北京欢迎你》《等你爱我》《归去来》……著名音乐人小柯创作了太多耳熟能详的歌曲,他还为自己的小柯剧场创作过《稳稳的幸福》《因为爱情》等多部音乐剧。12月4日晚,小柯剧场十周年推出最新音乐剧《西大钟下》首演,并首创了“先看剧、后买票”的新鲜模式,观众看剧之后觉得它值多少钱,就付多少钱。为此,本报记者独家采访小柯,他用地道的北京话聊起充满激情的上世纪80年代,也聊起他对家乡北京深厚的感情。从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北京欢迎你》,到最近在综艺节目《最美中轴线》中,他为北京钟鼓楼、正阳门等地标性建筑创作歌曲,小柯把对北京的深情蕴含在作品中。
来源:微博截图
谈“先看剧后买票”:避免“欺骗性”宣传
记者:《西大钟下》采取了“先看剧、后买票”的模式,请您先介绍一下这种形式。
小柯:观众可以先通过剧场的小程序选座位,票档100元到699元只意味着位置不同,选好之后零元付费。等看完了剧,您觉得这个戏值多少钱,就可以通过小程序后台支付多少钱,完全看自愿。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形式?
小柯:我朋友圈里做电影、戏剧的比较多,我也有过困惑,别人请你看电影或者戏剧首演,这是一个风险,不管好看不好看,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浪费了。但是主办方为了让人来看都不停宣传,拼命把大家吸引进来,我觉得这存在一种“欺骗性”。
记者:您觉得是“欺骗性”这么严重吗?
小柯:我觉得是。好比电影,在宣传环节大家都玩了命地把最好的细节展示出去,宣传片的剪辑完全是另外一种东西,我觉得挺不好。我自己也做过很多年唱片行业,都说“七分宣,三分做”,这是一种浪费。
记者:小柯剧场这么多年一直不过度宣传自己的剧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小柯:是,小柯剧场从来不宣发,都是靠口碑。当然我们有一定的资本,因为这个剧场是我自己的。今年正好十周年,积累了大量的粉丝,所以我觉得我有能力去尝试。其中也有一个技术原因,我要想让观众零元购票,就不能在票务平台上卖,因为不能让平台和我共担风险,所以只能通过剧场小程序实现,这就意味着能购买的人就是曾经在我们这看过剧的观众。
记者:您担心过可能“不回本”吗?
小柯:担心肯定也有,毕竟这是对人性的考验。但我有几个理由能把我的担心降低,除了是面向老观众,再一个是剧场形态可能会屏蔽掉一些只想占便宜的人,你说他来占这个便宜,不如去干别的,可能他就不爱看剧呢。所以我提出一个口号:“你们相信我们,我们也相信你们。”观众相信我们的品质内容,我也相信你们的修养和诚信。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西大钟下》这部剧吧,您是先决定采用“先看后买”的模式,之后才创作的剧目吗?
小柯:是的,我做这个决定的时候,还没有这个戏呢。
记者:那做了这个决定再创作,写剧会有压力吗?
小柯:完全没有。创作是随心而至,这个戏是我给自己写的50岁生日的戏剧礼物,剧中有我们这代人的情结。当时港台音乐进入内地,内地有了一大帮四处走穴演出的文艺团体,那时没有假唱,歌手都是现场乐队伴奏,一帮乐队走穴就发生了很多好玩的故事。当时走穴的队伍出发,集合地都是在北京火车站西大钟下,所以剧名叫《西大钟下》。我一发这个海报,韩红就回复:“这是集合地啊。”我们这一代人都知道。
记者:剧中的故事有您自己的经历吗?
小柯:剧中当然有我自己的往事,比如那时候怎么组乐队排练,找不到排练室就在农村猪圈里排,剧中所有的事情和细节都是真的,都有原型,只不过可能是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串联起来。里面有我的个人情怀,相信也可以反映上世纪80年代,每一个义无反顾追求理想的人真实的状态。
谈北京主题创作:“像是用母语在说话”
记者:之前您参加综艺《最美中轴线》,在节目组的带领下逛了钟鼓楼和正阳门,白天参观,当天晚上写歌,第二天就表演,网友都发弹幕:“小柯老师太难了。”您参加这个节目,想到创作节奏会这么紧张吗?
小柯:原本他们希望我先把歌写好,然后跟拍一天,第二天演出,但我真不知道怎么写这些歌,你说《钟鼓楼》何勇写得多好啊,我写不过人家。就跟节目组说,头一天我先跟你们拍,晚上我回家写,第二天咱们就演。
记者:您主动要求这么快写出一首歌,不会觉得压力山大吗?
小柯:其实在白天逛的过程中灵感就有了,歌词旋律差不多都想到了,只不过回家把它整理出来。
记者:您是北京人,听说您之前没上过钟鼓楼和正阳门,这次参观、游览、创作,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小柯:我长这么大从来没爬过钟鼓楼,正阳门也没上过。这次录节目,最有感触的地方就是正阳门了,我自己也更喜欢我的《雨燕回正阳》。原来无论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是从正阳门出,正阳门回,包括北京雨燕,也是从正阳门飞走,那里就是家的感觉。想到这儿,就写出来了“正阳门走,正阳门归”,有了词,我就不会在音乐创作上耽误太多时间,很快就出来了。
记者:听得出来,您对“北京是家”的感觉特别强烈。
小柯:这个真没辙,也不是故意这么写,而是一沾这个就特别自然,就是来劲。写别的歌要思考,要寻找,找半天才能找到,写北京的事儿不用想太多,就好像拿母语在说话。
记者:说起您关于北京的创作,《北京欢迎你》是绕不过去的,如今北京冬奥会马上开幕,很多网友还会想到这首歌。当年您为这首歌作曲时怀着什么样的心情?
小柯:2008年时很多作品想做到国际化,想让外国人听着有感觉,但我想的是:你媳妇都不爱听这个歌,怎么能让外国人爱听,你爸妈都不爱听,外国人凭什么喜欢?没这个道理,不能这么写。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想写一首国际化的歌,首先你最亲的人应该喜欢,感情是一层一层往外扩散的,不可能空投过去。我就想写一首我们家、我们这楼门洞、我们这片儿的人都喜欢的歌。
记者:您写歌一向特别快,甚至几十分钟也写出过作品,那《北京欢迎你》写了多久呢?
小柯:《北京欢迎你》创作时间长,我光想明白刚才这些就想了一个多礼拜,然后写了好几天,连写带改,这是我创作时间最长的歌。
记者:听说您创作时有一个灵感来源是老北京卖糖葫芦的吆喝声,您怎么想到的这个京味元素?
小柯:我从小就特别喜欢那个声,特别悠扬。其实北京民歌不多,纯民歌的音乐素材少,就是京剧等地方戏曲,但我觉得最质朴的声音就是叫卖声,其中音乐性最强的、最有旋律感的就是卖糖葫芦的吆喝声。我没有直接用那段旋律,而是把悠扬的感受放在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里。我想吆喝叫卖冰糖葫芦的声音,能把住在深宅大院里的人们吸引出来,那么《北京欢迎你》就可以把五湖四海的朋友全都召唤过来。(记者 韩轩)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