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长城和关隘,已经变成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平型关、杀虎口、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娘子关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山西长城和关隘地标。本期《山西青年报》带你“云游”山西十大古关隘,感受长城最绚烂的遗存,聆听长城最精彩的故事。
雁门关 中华第一关半部华夏史
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塞北游牧民族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风情旅游资源,展现了这座历史名关的功能作用和兴衰历程,也讲述着3000多年来的沧桑历史和风云际会。雁门关与新广武口相接,新广武口处于两山之间,东西两侧有长城遗迹。
当前,雁门关景区正积极开展5A复核专项行动,全方位进行对标自检自查工作。除每日定时消杀,所有游客均须经过核验双码、体温检测、实名登记等流程后方可进入景区。
日前,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调研组在雁门关景区进行调研时要求,要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充分盘活景区资源,讲好雁门故事;要把握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的良好机遇,拓展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业态,做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依托雁门关整体带动全县及邻近县市的文旅产业“活”起来、“火”起来。
平型关 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
平型关位于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后改为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围900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八路军军歌》中所唱的就是平型关大捷。这场激烈的战斗就发生在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市繁峙县的交界处,明代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平型关。
平型关北面有恒山,南面有五台山,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两山之间有一条不是很宽的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低地中的隆起部分,所以地势很险要,曾在无数战争中发挥着防御作用。
平型关战役遗址保存有115师指挥所(关帝庙)、平型关战役指挥所等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等。1969年,在此建立了平型关战役纪念馆。
自2006年起,灵丘县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平型关文化旅游节,打造灵丘旅游
品牌。文化节以“红色平型关”品牌为龙头,以县城传统庙会、物资交流活动为基础,开展红色文艺进景区、旅游推介会、实景演出、民俗非遗文化展演等丰富的活动,全面展示灵丘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将平型关红色旅游与传统文化相融一处。
杀虎口 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
杀虎口位于朔州市“塞上绿洲”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这里的古长城关隘却有青葱点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游人的增多,右玉杀虎口的西口古道也热闹了起来。
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的右卫城说的就是现在的右卫镇,有名的杀虎口就在这里。《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同杀胡口为云中第一要冲地。”
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杀虎口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
游人来到这里,登上古长城,可以一览边塞风光。此外,游人还可以到右玉长城历史博物馆,了解这座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感受这里的多元文化。
据了解,右玉县坚持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先后开发了杀虎口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右卫古城等一批景区景点,承办了二青会马术项目比赛,创新和推广了 “西口风情生态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西口风情冰雪嘉年华”两大品牌,举办了国际赛马公开赛、生态国际马拉松、全国公路自行车联赛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为持续叫响春有探春之旅、夏有避暑之旅、秋有丰收之旅、冬有冰雪之旅 “四季之旅”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注入了新动力。
偏头关 明长城外三关之首
偏头关位于忻州市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在偏关县境内,内长城和外长城交汇的地方在柏杨岭堡,始筑于明朝弘治二年,堡内独存的那座空心敌楼,人称“九窑十八洞”,外观独特。
忻州市偏关县,有“晋之屏藩、三关首镇”之称。这里是内外长城相汇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偏关境内处处设关,步步设防,墩台多达上千座,城堡多达40余座,长城遗址密度居全国各县之最。
来到堪称“长城博物馆”的偏关县,绝对要去水泉堡看一看。水泉堡建于明宣德九年,位于偏关县城东北处,与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仅隔一“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相传,北宋杨家将曾率兵驻扎于此。
2020年,晋北传统四合院“偏头关”院落落户忻州古城中心地带,这是偏关县全力打造的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主题院落,有效提高了游客的获得感。
如今,在偏关县开通运行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将其境内的滑石古城堡、草垛山古城堡、水泉堡、老营古城堡等名胜古迹串联起来,沿线还建设了自行车慢享道、自驾车营地、帐篷营地、观景台和漫游步道等,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偏头关的长城文化。
宁武关 明长城段唯一水关
宁武关位于忻州市宁武县。宁武关曾与偏头关、雁门关联结成内长城一线,是横亘晋北五百里的一道巨大屏障。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之说。值得一提的是,宁武关建在恢河河谷中,是中国明长城段中唯一的水关。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频繁的关隘,为农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的劫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宁武关千百年来的战争记录中,最后一场大仗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当时,李自成奋战七昼夜,以惨重的代价,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如今,在宁武县恢河东岸,仍有周遇吉之墓,为砖石所筑。
宁武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体原则,因地制宜推进文旅融合。“十四五”时期,宁武县将以景区景点提档升级为抓手,助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打造以宁武关、石门“三悬”等为代表的长城军事文化,做好宁武关长城、汾阳宫遗址国家文保单位抢救保护,从而讲好宁武的冰川地质遗迹、生物多样性、河源湖泊、边塞民族融合、长城军事等十种文化故事。(记者 李芸红 田璐)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