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
中国人民银行15日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央行报告认为,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特别是核心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稳定在0.7%左右,M2(广义货币)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
今年以来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有关。4月份,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PPI(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
报告指出,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本身有个过程,加之疫情的“伤痕效应”尚未消退,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预期不稳等制约,特别是汽车、家装等大宗消费需求偏弱。近期居民出现提前还贷现象,也一定程度影响当期消费。
央行预测,未来几个月受高基数等影响,CPI将低位窄幅波动。今年5-7月CPI还将阶段性保持低位,主要受去年同期CPI涨幅基本在2.5%左右的高基数影响。但要看到,随着基数降低,特别是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发挥充分作用,经济内生动力也在增强,供需缺口有望趋于弥合,预计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
据介绍,2022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数十年不遇的高通胀,对其央行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相较而言,我国通胀保持在温和区间,过去一年、五年和十年,CPI年均涨幅都在2%左右。我国一方面扎实做好疫情防控下的保就业、保主体、保民生工作,稳住社会生产力,确保经济循环基本畅通,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为物价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回头看,21世纪以来,我国曾多次出现CPI阶段性下行现象。2008-2009年和2020年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超预期因素影响,CPI涨幅阶段性快速回落,甚至短暂跌破0,经济平稳发展面临压力并较快企稳。2002年CPI曾阶段性回落,且连续10个月低于0,与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供给输入充分等因素有关,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其余时期也曾出现过CPI的阶段性回落,均未明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势。央行认为,若经济保持正常增长态势,CPI阶段性回落的影响不宜夸大。
历史上看,我国PPI波动相对较大。原油、铁矿石等工业品供需变化大,导致PPI波幅较大,2000年以来有近四成月份PPI同比涨幅处于负值区间,且曾出现较长时间的负增长,如2012-2016年PPI连续50多个月同比负增长。但央行强调,PPI下行并不代表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国际上衡量通胀水平主要使用CPI。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关键词:
推荐阅读
Copyright (C) 1999-20120 关于我们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