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可持续发展领导力论坛2023暨金钥匙走进国家电网”在江苏苏州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作了题为《净零碳发展的市场动能与系统变革》的演讲。他从零碳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视野,提出碳达峰需要避免攀高峰的冲动与高碳投资风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能源服务而非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是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全面取代和市场植入等观点,并为与会嘉宾带来了具有前瞻性与思想性的透彻解读。
2015 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明确规定将全球温升幅度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不超过2°C并力争1.5°C的范围,在本世纪中叶即2050 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巴黎协定的目标是碳排放归零,这也就意味着,大量排放碳的化石能源自然也就不会长久,真正有未来的,只能是净零碳可再生能源。
(资料图片)
碳达峰需要避免攀高峰的冲动与高碳投资风险
巴黎协定气候控温1.5°C目标下的碳预算空间只有3800亿吨二氧化碳,中国年排放115亿吨,照此速度,30年即会消耗殆尽。发达国家已经达峰,这并非是人为管控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化石能源内部调整的结果,也就是用相对低碳的天然气替代了相对高碳的煤炭。从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历史轨迹看,要科学认识碳达峰,变革迈向碳中和,避免攀高峰的冲动与高碳投资风险。
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自然达峰,我国受资源禀赋和能源供给安全的双重制约,碳达峰需要经过人为的努力。不必太过纠结于碳达峰,达峰应该是一个过程,是多峰突起,波动下降的过程。经济是波动的,有高增长,有低增长,不是平缓、是波动的。自然的气候状况,也有较大的年际波动,不是线性平稳的。
不要投入太多的“压舱石”
根据Global Carbon Project的数据显示,从1850年开始的化石能源人均累计碳排放量由低到高排列,美国排第一,欧盟排第二,中国排第三。再结合国家的化石能源碳排放量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发现,用不了五年时间,中国将超过欧盟,成为第二大排放国家,用不了十年时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累计碳排放量大国。
我对化石能源重新进行了审视,发现对于它的碳资产风险,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化石能源是不可持续和不可再生的,总会有挖完的一天,到那时,人类怎么发展?随着化石能源消耗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能源革命的重要意义越发彰显。曾经有段时间我们总强调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现在“双碳”目标提出了,大环境变化了,相应的要对此有新认识、新思考——不要投入太多的“压舱石”,看似行稳而不能致远,甚至有压沉、侧翻、刺破“航船”的系统性风险。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能源服务而非碳
“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减少碳排放的路径无非就是三种:第一种是提高能效,比如说节能灯,这条路径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可以不断往前走,但如果坚持在化石能源低碳赛道跑,最好的结果不过是走向低碳,绝对没有可能走到零碳。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具有含碳和能源服务的双重属性。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能源服务,并不是碳。
第二种是碳移除的净零碳路径,这条路径中的碳捕集、封存受限于成本和风险,只能用于能源系统的应急、备用,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弱,多赢效益有限,发展前景堪忧。
先“换道”,再超车
我最推崇的,也就是第三种——化石能源有序退出。眼下的中国和全世界都迫切需要从高碳的化石能源“换道”到净零碳可再生能源的跑道上“超车”。优胜劣汰,如果现在用零碳的风光水、生物质能,有碳的化石能源自然会逐步退出市场。以化石能源电力为例,净零碳根本上在于颠覆煤电,而不是改良煤电。如果没有化石能源有序地退出,碳中和就是一句空话。净零碳是我们的发展机遇,也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净零碳发展是一种发展范式的转型。零碳可再生能源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其发展将打破集中和垄断。零碳能源革命已悄然发生,市场动能强劲,并将引发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要变轨零碳,多元发力,以品质的增长带动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更公平、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新领域中掌握核心的新技术,看准方向,稳步前行,站在人类道义高位和市场强势地位,高歌领进。
关键词:
Copyright (C) 1999-20120 关于我们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