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化工巨头深陷危机。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禁止从中国打印机制造商纳思达和新疆中泰化学进口产品,该禁令将从6月12日起开始实施。美国将上述两家中企被列入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的实体名单中,这些企业及其子公司生产的商品将被限制进入美国。
中泰化学发布随后发布了《关于被美国国土安全部纳入实体清单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称公司主营产品聚氯乙烯树脂(PVC)、离子膜烧碱、粘胶纤维和粘胶纱,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559.11亿元,其中国内收入占比93.37%,出口收入占比6.63%。
(资料图)
化工巨头被制裁,几百家企业痛失“大客户”
作为全国大型氯碱化工企业之一,中泰化学主营聚氯乙烯树脂(PVC)、离子膜烧碱、纳米PVC、盐酸等氯碱化工产品,并从事相关的物资流通和进出口业务。企业生产的化工产品,除供应新疆市场外,还远销内地省区并出口到中亚五国、越南、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而美国是全球PVC第一大出口国家。
尽管中泰化学表示九成营收都来自国内,此次被列入实体名单不会对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但其被列入“黑名单”在化工行业仍引发热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涂料采购网注意到,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以威胁国家安全等理由实施“实体名单”制度。自1997年6月,美国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列入实体名单之后,至今已经有超过300个中国实体进入这份名单,如今这份名单已经长达几百页。
被“拉黑”的几百家企业无疑受到了多重压制,想要向美国出口产品要经过许可或特殊规定,意味着阻挡了部分出口的途径,也损失了一个“大客户”,那么美国在全球的地位究竟如何呢?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4月,美国对中国出口138亿美元,从中国进口380亿美元,最终和中国外贸总额518亿美元,对中国贸易逆差242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国。今年前5个月,中国累计对美国出口1.38万亿元,下降8.5%;自美国进口5082.9亿元,增长3.9%;中国实现贸易顺差2.47万亿元,同比增长38%,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对前4大外贸伙伴(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都实现了贸易顺差。
这种对于大客户流失的担忧,也让整个化工行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焦灼难耐。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2023年5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为2016年2月以来最大降幅。环比下降0.9%,降幅已连续2个月扩大。截至5月,我国PPI同比已连续8个月负增长。
而对于化工市场来说,危机显然更加严峻一些。受海外银行业风险发酵、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传导,国际原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端价格持续下滑有所回落,石化产业链PPI也受到连累,5月石油开采(-2.1%)、石油加工(-3.3%)、化学原料制品(-2.0%)等石化产业链PPI环比下跌,化工企业盈利情况不容乐观。
过剩严重!化工行业进入通缩时代?
PPI数据的持续下滑,主因是下游价格跌幅超出上游大宗传导幅度,背后是我国工业品价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化工行业更是如此,乙烯、丙烯、PVC、PTA、PP等多个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过剩的苗头,必须警惕风险出现。
严重过剩的化工市场正在摧毁产业链发展,上下游效益两极分化并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油气开采效益增幅明显,但是化工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供需失衡加剧之下,不少化工企业为了谋利陷入价格战怪圈。然而薄利却没有带来多销,国内下游市场恢复仍较缓慢,与此同时,近期上海港、宁波港、盐田港等港口爆出的“空箱堆港”奇闻也揭露出,出口外贸行业正在寒冬中挣扎。
根据海关发布的数据,按照人民币计价,今年5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0.8%,按照美元计价,5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7.5%。全球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中,我国部分准备销往海外的化工品受限于存储时效和企业回本等问题,正在向内销转型。高产能、高产出,与下游需求疲软的强烈对比背后,是化工企业的销售屡屡受阻和频频降价,内外夹击推动大宗工业品出现“类通缩”特征,压力难以向下传导。
通缩的可怕性
为何化工行业对于“通缩”如此忌惮,那么通缩会带来什么影响?以美国为例,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刚刚破裂,大量的科技公司破产裁员,恐慌四处蔓延,经济异常萎靡。911事件之后,全球的资本夺路而逃,2001年美国经济遭遇重创,经济增长率下跌至1.0%,通缩降临。从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美股纳斯达克损失了近80%的市值,微软跌掉了市值的63%,苹果则跌掉了81%,失业率一度高达6.0%,大量的中产白领失去了工作。
日本也曾出现过通缩。1985-1989年,日本经济经历了泡沫经济形成、发展、最后破灭的过程。由于当时日本的金融政策较为宽松,在政策的支持下,房企的数量越来越多,房价也是迅速飙升,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实业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少,实体经济逐渐“空心化”。
面对虚假的繁荣,日本不得不主动戳破房地产泡沫,弃房价保汇率。此后日本的平均房价暴跌近70%,整个房地产市场集体“爆雷”,大量房产被银行回收,大量人群资不抵债面临失业,而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也被称为“失落的20年”。
除了工业品价格下挫、楼市“爆雷”、经济“空心化”之外,通缩带来的还有人员失业和生育率下降。对于未来的不安以及不信任,导致日本的年轻一代丧失了与未来争斗的勇气。据日本官方发布的预测,预计在2053年,日本人口将跌破1亿,到2065年,日本人口将降至8800万,其中40%以上都是老年人。
日本、美国的通缩史也给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如今,CPI、PPI数据严峻,主要原因在于投资陷入边际效瓶颈,以及内需和外需的不足,家庭债务确实出现了攀升等。近期中美关系的僵化和紧张,也导致中国出口到欧洲和美国的贸易单量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通缩时代是否已经降临?
从历史上看,中国出现了两轮通缩或者“类通缩”:一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1997年-2002年),其间CPI、PPI负增长月份累计分别为39月、51月,最低值分别为-2.2%、-5.7%;二是2012年-2016年,其间PPI连续54个月为负,最低达-5.9%。如今的连续走低虽未超越前两次的数据,但仍让人胆战心惊。
不难发现,大宗工业品价格下挫的同时,消费者的心态也在逐渐崩溃,多个行业爆雷的教训不该再次发生。如果社会长期通缩并带来低欲望时代,那么人口的躺平和工业的亏损将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常态。
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留言,谢谢
关键词:
推荐阅读
Copyright (C) 1999-20120 关于我们 www.ah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环球快报网 | 京ICP备2022018928号-24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